消费者买优衣库的频率越来越低?
849字
争议焦点:品牌背离初心 vs. 市场趋势妥协
背离“全民衣柜”定位
优衣库曾以“适合所有体型的基础款”为核心理念,如今被批抛弃职场人、宝妈等群体。
消费者陈弥称:“进店找不到一件宽松T恤,货架像为网红定制。
日本时尚顾问斋藤孝浩曾指出,优衣库的成功源于“比标准尺码更宽松的包容性设计”,而辣妹风与此背道而驰。
快时尚行业的集体困境
辣妹风浪潮下,ZARA、H&M等品牌同样缩小女装尺码。
业内透露:S码动销速度比L码快30%,小尺码退货率更低(仅20% vs 均码40%),供应链更倾向生产XS码样衣。
展开剩余69%优衣库试图通过辣妹装吸引Z世代,却未平衡基础款需求。
消费者反制与行业反思
用户用脚投票
转向男装/童装:部分女性购买男装基础款,称“更大更舒适;
抵制溢价:优衣库涨价策略遭反噬(如卫衣直降200元),性价比优势减弱;
社交媒体声讨:话题#大搞辣妹风的优衣库抛弃普通人#阅读量破亿,普通身材消费者晒试穿图呼吁尺码包容。
社会审美多样性争议
《中国妇女报》批评女装缩码是“对女性的身材霸凌”,《津云新闻》指出品牌利用流量制造焦虑,挤压普通人空间。心理学家提醒,过度追求“辣妹审美”可能引发青少年身材焦虑。
优衣库的出路:平衡策略待探索
双轨并行供应链
部分门店尝试分区陈列:辣妹装占30%,经典基础款占70%,并增加大码线(如XXL码亚麻衬衫)。
本土化调整失败教训
中国版辣妹装较日版更紧短,忽略亚洲女性平均体型(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58cm vs 日本155.8cm)。
需避免“一刀切”全球策略。
回归效率优势
优衣库核心护城河本是供应链效率(小SKU大批量压成本),跟风小码爆款反而增加设计成本,需重拾基础款规模效应。
时尚包容性才是长久之计
优衣库的困境揭示快时尚行业的悖论:追逐流量与坚守初心难以两全。真正的“服适人生”应容纳不同体型与风格,而非让消费者适应衣服。当品牌用尺码标签划分人群时,失去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十年积累的“国民信任”。辣妹风或许短暂点燃市场,但只有回归“人本设计”,才能避免“越辣越苦”的循环。
发布于:河南省按月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