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提出,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率先探索、形成示范,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赋能的趋势愈加明显。某种意义上,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主要解决的是研发端“从无到有”的问题,可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产业创新则是“转化桥梁”,主要解决的是应用端“从有到用”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如果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伟大的创新成果往往也只能“埋没”在实验室里,或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的层面,如果产业端没有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加持助力,长期来看也难以获得独特的竞争力。有人比喻,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点火器”,产业创新就是“推进器”,两者深度融合才能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共同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打通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的壁垒,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断点,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如此次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所提出的,要着眼科技创新全周期,坚持“从0到10”和“从10到0”相贯通。
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企业的力量不容忽视。企业一头连着研发,另一头连着市场,既是创新主体,又是经营主体。经由企业的双向链接,科技与产业的关系更为紧密,有助于形成科技推动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此次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整合能力。
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英伟达就非常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创新迭代。上世纪90年代创立时,市场相关产品开发周期普遍需要12—18个月,英伟达通过提升研发效率,每6个月即推出一次新产品,领先市场1—2个研发周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及时”这一要求,就是要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因此,科技创新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更要关注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转化效率逐步提升。2024年,上海科技合同成交额达到5200.7亿元、增长7.2%;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已达到1.8万亿元;去年10月上海发布的相关行动方案已提出目标: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超过8000亿元。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学研用各环节的衔接耦合仍有待加强,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这就需要我们着力破除制约深度融合的思想观念束缚与体制机制障碍,在畅通转化过程、提升创新效率、优化创新环境等多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按月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